京東金融經歷過兩次戰略迭代:第一次是走出京東體系,第二次是由B2C的業務模式走向B2B2C。
京東金融如今的主題是去資產化、去金融化,出于業務合規需要會繼續申請牌照,但未來業務的重心將集中在“技術輸出”上,金融端業務則會讓渡給合作金融機構來做。這也將幫其獲得更高的估值。
130億元融資額,1330億元估值,在傳聞飛了近半年之后,京東金融終于交出了自己的融資答卷。
細數京東金融5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它有過3次重要的資本動作。而在資本動作背后,還隱藏著兩次關鍵的戰略轉型。正是這兩次轉型,讓京東金融的估值快速攀升。
去資產化,是京東金融CEO陳生強近一年說的最多的一件事。眼下,隨著監管趨緊、且一步步逼近上市階段,包括京東金融、螞蟻金服在內的金融科技巨頭都在調整自己的姿勢。那么,我們究竟要怎么理解這家公司?
三次資本動作
在京東金融5年的發展歷程中,共有過3次重要的資本動作。
2016年1月,京東金融完成A輪融資,融資金額66.5億元,估值466億元,由紅杉資本、嘉實投資、中國太平三家機構領投。當時,京東金融成為了繼螞蟻金服、陸金所之后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
2017年,為了順利完成拆分,京東金融再次發起融資。據36氪拿到的一份融資材料顯示,去年年初,也就是重組完成約半年前,京東金融開啟了一輪新融資,總額約為143億元,用于進行股權重組。其中,京東集團預計將出售其持有的28.59%股份,開放給新投資人和以劉強東為主的核心管理層認購。
拆分完成后,京東金融的資本結構變為純內資,這為他們進一步爭取更多牌照以及未來國內資本市場上市做好了鋪墊。
第三次資本動作便是一年后的今天,傳聞許久的B輪融資終于塵埃落定——130億元融資額,1330億元估值,投資人包括中金資本、中銀投資、中信建投和中信資本等。也就是說,在過去的兩年半里,京東金融的估值由466億升至1330億,漲了近2倍。
在美股金融科技公司股價頻頻下跌的今天,二級市場的慘淡卻并沒有影響到超級獨角獸在一級市場的行情,反而加劇了馬太效應。除了京東金融之外,近期螞蟻金服也完成了140億美元融資、度小滿(原百度金融)分拆后完成19億美元融資、陸金所完成20億美元融資。
京東金融副總裁馬驥告訴36氪,這次融資主要從戰略層面上考慮,是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結合。“選擇投資方是根據戰略需求、發展階段,以及投資人的背景和實力來決定的。這一輪主要投資人都是大型國有金融機構背景,這和我們公司金融科技戰略是匹配的。”
也就是說,考慮到京東金融目前正在大力推進2B業務,與金融機構合作為其輸出科技能力,那么擁有相應的優質資源的國資大型金融機構能在業務上給予京東金融不小的幫助。
另外,馬驥還透露,在本輪融資中,投資人購買的都是增發股份,老投資人沒有任何形式的退出。而面對“京東金融與螞蟻金服估值差距”的問題,馬驥表示,“京東金融成立才5年,只能跟自己比,跟別人比沒有太大意義。” 由于沒有公開的財務數據,我們暫時也難以對京東金融的估值做進一步拆解。
兩次戰略迭代
今年5月,京東金融經歷了一次徹底的組織架構大調整——將2C業務和2B業務明確劃分,分別組建個人服務、企業服務兩大事業群組。
其中,個人服務群組包括消費者金融部、財富管理部、證券業務部、眾籌業務部、農村金融部農村渠道部、保險業務部與支付業務部等C端業務部門;而企業服務群組則由供應鏈金融部、金融科技業務部、農村金融部農村信貸部、保險業務部與支付業務部等B端業務等部門組成。
這背后是京東金融一次重要的變道——去資產化,由“做金融”全面轉向“做技術”,而這也是目前金融科技行業不可逆轉的趨勢,大小巨頭都陸續涌進了這條跑道。
實際上,這個轉向也并非一步到位,京東金融在其發展歷程中其實經歷了幾次重要的戰略調整。
最初,與螞蟻金服和騰訊金融一樣,京東金融也是以數量龐大的C端用戶見長,并且從C端業務起家。
2013年11月,京東白條正式立項,次年2月14日正式上線,成為中國第一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彼時,花唄還未誕生,處于競品真空期的白條推出后,市場需求超出了當時的負責人許凌的預期。
白條幫助京東金融快速突圍。當年的數據顯示,用戶在使用白條后,月訂單數量增長了33%,月消費金額增長了58%。并且一直以來,消費金融都是京東金融體系內最賺錢的業務之一。
2015年,一些銀行感受到來自這款與信用卡極其相似的業務的威脅,關閉了白條的信用卡還款通道,這促使京東金融初次走上了開放之路——與銀行合作發展業務,聯合發卡。這是京東金融的第一次戰略調整。
隨后,白條也開始走出京東體系,延伸到了旅游、租房、裝修、教育、汽車、婚慶、醫美等大眾消費場景,這是繼資金端之后,京東金融在資產端的開放。而陳生強自2016年開始一再強調的“走出京東”,雖然是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開始,但依然是一次面向C端的戰略突圍。
更徹底的戰略轉型發生在2017年。B2C業務模式面臨全面調整,取而代之的是B2B2C。這直接導致了京東金融底層邏輯的變化——去資產化、去金融化。
所謂B2B2C,指的是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來服務C端用戶,而非直接服務C端用戶。這意味著,京東金融將不直接持有金融資產,而是往金融機構轉移。以白條為例,京東金融會與金融機構合作,包括聯合建風控模型等,而資產直接放在金融機構。
這次轉型與京東金融的剝離直接相關,獨立出來后,陳生強對其角色定位開始發生轉變。“國內并不缺乏一家科技能力很強的金融機構,而是缺少一家能夠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 這是陳生強的判斷。而2C與2B事業群的劃分也是為了更好的配合公司整體戰略的調整。
在今年2月京東金融的內部員工大會上,陳生強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京東金融的核心商業模式B2B2C,“京東金融將用科技解決金融問題,再把金融業務還給金融機構,這種模式有很大的機會能創造出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陳生強的表態被廣泛解讀為京東金融的正式轉向。
而更早之前,螞蟻金服也高調宣布自己的業務將由Fintech變成Techfin——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而近期路透社的報道也披露出螞蟻金服在戰略轉型上的計劃:五年內將技術服務的收入占比提升到65%,在去年,這項收入比重則為34%。
當然,由金融轉向科技的兩個重要原因還在于:規避監管風險和提高估值天花板,這大概是每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都無法逃避的問題。京東金融的投資人領沨資本合伙人馬寧也表達了這個意思:“從價值角度來講,如果一個公司更偏重于科技,不是做傳統金融資產負債表的業務,PE和估值會更高。”
“不做任何與數據和技術無關的業務”
本輪融資完成后,陳生強稱:“我們不做任何與數據和技術無關的業務。” 但即便是服務金融機構,不同時期的不同公司,思路也不盡相同。當前的市場上,為金融機構服務的公司主要有三種邏輯:
第一種止步于賣一套系統,就像過去的軟件外包商,解決了開發問題,卻并未觸及產品,也沒有解決運營問題,不能給金融機構帶去新的用戶和商業模式上的升級,這是純2B的模式。
第二種是擁有大量終端用戶同時又具備金融業務能力的公司,這類機構一般憑借支付工具起家,但他們更傾向于構建自己的業務閉環。即便開放最終用戶,大多也只是提供流量或廣告服務,很少能幫金融機構升級科技能力。常見的就是聚合支付為現金貸導流。
第三種則是為金融機構提供端到端的、全產品線的解決方案,尤其是針對那些基于互聯網而興起的零售金融業務的解決方案,是真正的B2B2C,也是最能產生溢價的模式。目前,螞蟻金服、京東金融以及品鈦、量化派等創業公司都走在這個賽道上。
而螞蟻和京東金融這樣的巨頭與創業公司相比最大的優勢在于,他們有牌照,自己做過業務。
自己做業務的好處是能更好的抓住業務的核心,在與C端用戶反復接觸中洞悉他們的需求,并找到解決需求的技術難點在哪。在業務跑通之后,便可以強化2B服務,把自己已經成熟的業務經驗開放,自己專注做技術輸出。
螞蟻金服副總裁陳亮也表達過相似的意思:拿牌照是為了做自己的試驗田,在試驗田里把技術跑通,然后成熟一個,開放一個。
所以,關于是否會繼續拿牌照的問題,馬驥告訴36氪:“看公司業務發展的需求,我們需要保證業務都在合規的前提下展開。” 陳生強在博鰲上也對媒體表達過:“有了牌照才能合規的做業務,這是一個讓我們能活下去的東西,但未來能走多遠,還是要看自己的科技能力。”
據官方數據,截至目前京東金融已經累計服務金融機構超過700家,并與金融機構共同服務800萬線上線下小微商戶和4億個人用戶。
比較缺乏線上獲客能力的商業銀行成為了京東金融的第一批合作伙伴,2017年,京東金融與工商銀行推出了了“工銀小白”數字銀行和“智慧貴金屬店”兩個產品,而與大連銀行合作的直銷銀行APP“壹伴客”也在去年底上線。
今年3月,京東金融又發布了針對中小銀行零售信貸業務的解決方案“北斗七星”,通過京東金融自身的數據與風控模型,讓銀行在短平快的線上信貸過程中實現風險定價的自動化。據官方數據,北斗七星目前你已經接入了近30家銀行,并為這些合作銀行零售信貸用戶量帶來了近三倍的增長。
隨后,他們又發布了一款營銷云產品“京東來客”和企業級數據服務平臺“京東稻田”,并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了“智能金融風控聯合實驗室”,意在基于京東自身的場景與用戶數據開發更多金融風控算法和模型,向行業輸出。
按照陳生強的計劃,京東金融未來會把京東白條、京寶貝、京小貸等資金和資產全部轉移至金融機構,他們本身不再持有這些資產。
但如果理解為完全放棄金融,也不準確。一位接近京東金融人士說,要徹底放棄這些積累是不可能的。京東金融在C端業務上搭建了大數據風控能力,積累了對用戶行為的理解,C端與B端是閉環而不是割裂的。
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到底是在做金融還是在做科技,可以最直觀的從它的收入結構中看出來。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陳生強曾表示:“未來京東金融的收入,將來源于服務金融機構產生的服務性收入,而不是擁有資產所獲得的收益。”
但京東金融目前并沒有披露任何營收和利潤數據,僅表示,今后3年里每年在技術領域的投入總額將超過100%的增長,成為最大投入。
在上市計劃方面,京東金融沒有給出答復。拆分完成后,京東金融曾傳聞將在2020年前在A股獨立上市,但馬驥表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上市時間表。
看完此文,想了解股票方面的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